






 
 GL 系列冷却器
GL 系列冷却器 GLC 型冷却器
GLC 型冷却器 GLL 型立式冷却器
GLL 型立式冷却器  GLL 型卧式冷却器
GLL 型卧式冷却器 GLQ型汽轮机配套冷却器
GLQ型汽轮机配套冷却器 SGLL型双联卧式油冷却器
SGLL型双联卧式油冷却器 LQ 系列冷却器
LQ 系列冷却器 2LQFW 型冷却器
2LQFW 型冷却器 2LQFL 型冷却器
2LQFL 型冷却器 2LQF6W 型冷却器
2LQF6W 型冷却器 2LQF1W系列冷却器
2LQF1W系列冷却器 2LQGW 型冷却器
2LQGW 型冷却器 4LQF3W 型冷却器
4LQF3W 型冷却器 2LQF1L 型冷却器
2LQF1L 型冷却器 LC 系列冷却器
LC 系列冷却器 SL旋流式冷却器
SL旋流式冷却器  LQG系列船用冷却器
LQG系列船用冷却器 高效翅片冷却器
高效翅片冷却器 海水/船用冷却器
海水/船用冷却器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中心
1 冷却器的结构与分析
1. 1 螺旋折流板的结构
冷却器的结构型式来源于输送物 料的搅龙。最初的螺旋折流板为连续螺旋结构, 由于制造上难以实现,目前的冷却器 都是采用断续的近似螺旋结构,即采用若干块四 分之一壳程横截面的扇形板组装成螺旋状,每片 折流板与穿过其上的换热管斜交。在螺旋折流板 换热器内,介质自壳层进口向出口呈螺旋状推进, 由此产生的离心力提高了流体的湍流程度,也避 免了大角度折返带来的压力损失。目前常用的螺 旋折流板带有螺旋角α和后倾角β,其结构如图1 所示。
流体在壳程的流动不仅与螺旋角有关,而且 与螺旋板的具体尺寸有关。可以改变螺旋角角度 调整壳程的流通面积,可以采用一定的搭接量来 减小换热管无支撑跨距以提高刚度,可以采用双 螺旋或双壳程结构来调整壳程的流体流动。明确 螺旋折流板尺寸对传热及阻力性能的影响,是研 究冷却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2 冷却器中流场间的相互作用
1. 2. 1 螺旋角对流场的影响[5]
一般情况下,冷却器壳程流体的 切向速度ut大于轴向速度uz,且α越小,ut越大。 脉动速度对α很敏感,α减小则脉动速度增大。α 减小,阻力降增加,但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相比, 阻力降要小很多。
1. 2. 2 流量对流场的影响[5]
在α相同时,流量增大时流速沿径向分布趋 于均匀,脉动速度增大,有利于传热。这是因为流 量增大时,层流边界层变为湍流边界层,分离点提 前,管束后产生大量漩涡,漩涡运动可增强液体径 向混合,使速度沿径向分布趋于均匀。
1. 3 螺旋流动对换热的影响
(1)在螺旋流动中,切向速度产生作用在流 体上的离心力,流体外侧压力升高、内侧压力下 降,流体在压差作用下从外侧向内侧流动,同时中 心的流体出现回流,造成二次流[5]。螺旋流和二 次流迭加,使湍流程度大幅提高,并使湍流程度在 径向均匀化,从而强化传热。
(2)螺旋流动的流体斜向冲刷管束,在倾斜 和旋转的双重作用下,使速度边界层变得很薄,传 热系数得到大幅提高。
1. 4 冷却器的特点
与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相比,螺旋折流板 换热器具有如下优点。
(1)壳程流体呈螺旋状流动,流体湍流程度 加剧,层流底层厚度减薄,利于提高传热系数。据 国外文献报道,与弓形板相比,螺旋折流板单位压 降下的壳程膜传热系数可提高1. 8~2. 0倍,因此 在相同热负荷下可减小换热器的尺寸。
(2)壳程介质的螺旋流动使其阻力降明显降 低,与单弓板相比,相同流量条件下可减少阻力降 约45%。
(3)壳程无滞流区和死区,无污垢沉积,可延 长设备检修周期。
(4)更适用于粘稠介质和结垢严重的介质。
(5)有效防止了流体诱导振动的发生,适用 于流量波动较大和汽液两相的工况。
冷却器也有一定的缺点,其螺旋 板管孔和定距管的加工较困难,需要专用胎具,管 束组装难度较大,造价高于弓形板换热器。
2 冷却器的研究
冷却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壳程侧 流体力学研究,通过对壳程侧传热和阻力降的研 究,选取合适的螺旋角来满足工程上的需要。国 外的研究机构主要有美国的传热研究协会 (HTRI)和英国的传热及流体流动研究中心。
国内西安交通大学是研究较早的单位,并且 获得了多项专利。邓斌等采用多孔介质和分布阻 力模型阶梯逼近技术对换热器壳程侧的层流流动 进行了数字模拟[6],表明壳侧流体呈螺旋形流动 并与相应的换热器冷态试验进行了对比研究。王 秋旺等通过试验对换热器进行了换热及阻力性能 研究[7],发现在4管程换热器中使用假管会使换 热效率降低、阻力增加;在相同雷诺数时,无中心 管的传热效率比有中心管的高30%;在相同的壳 侧流量下,壳程侧传热系数随螺旋角增大而减小。 王良等对螺旋角为10°和15°的换热器进行了换 热与阻力性能试验[8]。
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在强化传热和新型壳程强化传热技术方 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率先在冷却器 中采用低翅片管[9]。南京工业大学张少维等对 折流板间距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数值研 究[10]。抚顺石油学院的研究人员采用有机玻璃 制作了冷却器的模型,用激光测速仪 详细测量了流场的特性,研究了旋流角对速度分 布和脉动速度的影响及流量的耦合关系,发现不 同的螺旋角和布置方式都会影响流体的速度分 布,也会影响换热效果。彭杰等对螺旋折流板搭 接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搭接布置有利于降低 压降,但不利于传热。
3 结构设计相关尺寸的计算
目前常用的螺旋折流板为带有螺旋角α和 后倾角β的折流板,如图2所示。通常情况下,由 4块螺旋折流板交错搭接形成一个螺距。α为折 流板所在平面与管板所在平面的夹角,β为带有 螺旋角α的折流板向流体流动方向(轴向)后倾 的角度。将螺旋折流板的边长跨过设备中线重叠 一部分,这样可有效减少折流板间的漏流,一般重 叠2排左右的管子。
折流板投影图和主视图如图3所示。图3左 侧是折流板在设备管板截面上的投影图,为1/4 圆形;右侧为折流板的主视图,为近似扇形。相关 尺寸的算法如下。
3. 1 螺旋折流板边长、夹角及倾角的计算 如图2所示,OO′为设备轴线,AA″在设备轴 线上,BA′D″的粗实线部分为折流板实际空间位 置。由图2可看出,α和β不等时折流板的两个 边长不等,这样会给生产中的下料带来很大困难, 所以实际设计中尽量使两个角度相等,下面的计 算均基于两个角度相等进行。
3. 1. 1 边长计算
图3中OD为折流板在管板截面投影的中心 线,OD′为折流板主视图的中心线,从图2可看出 两个长度相等且相当于单弓板设备的折流板半 径。
结合图2和图3可得:
R=AB=AD
由图2可得出:
R′=BA′=A′D″=R /cosα
带有螺旋角和后倾角的螺旋折流板,当两个 角度相等时,其实际形状(图3)为两个边长为 R′、中心线长度为R、夹角为θ的近似扇形,关于 中心线对称。
3. 1. 2 夹角θ计算
定距管是一个回转体,其端面要与折流板端 面贴合,所以定距管的端面倾角等于折流板倾角 γ,如图4所示。
3. 4 定距管长度计算
折流板布置简图如图5所示。在施工图中应 给出第1块折流板在设备轴线上的中心点内侧 (不包含壁厚)距管板内侧的距离。
拉杆的布置见图3。每块折流板的拉杆数为 偶数时,应相对于折流板的旋转轴对称布置;拉杆 数为奇数时,应将1根拉杆布置在旋转轴上,其余 相对于旋转轴对称布置,尽量减少定距管的种类。 先在管板的布管图上确定拉杆的位置,以管 板内侧面中心点为坐标原点给出所有拉杆中心的 坐标值。
3. 4. 1 相邻2块折流板之间的定距管长度(轴线 长度)
相邻2块螺旋折流板之间的定距管的两个端 面均为斜面,其轴线长度计算如下:
3. 4. 2 前4块折流板到管板内侧面的定距管长 度(轴线长度)
组成第1个螺旋的4块折流板与管板之间的 定距管靠近管板侧为平面,靠近折流板侧为斜面, 其倾角为γ。
拉杆在管板上的投影图如图6所示。设第1块 折流板在管板上的投影为图6中的第1象限,则 L11处的定距管最短,沿顺时针方向定距管长度依 次递增,L44处的定距管最长。第1象限4根拉杆 中心点的坐标值分别为L11(x1,y1),L12(x2,y2), L13(x3,y3)和L14(x4,y4)。
第1块折流板上的4根定距管按长度由小到 大的顺序如下:
第2块折流板上的4根定距管与第1块上的
阶段,试验用模型尺寸太小,研究的结果还达不到 工业实践应用的要求,应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 线,在企业投运的装置上获取实际运行数据,建立 传热和流动的数学模型,开发通用的传热计算软 件,尽快实现标准化设计。目前各企业已经认识 到了冷却器的优越性能,愿意在装置 中采用,但限于机械制造技术一直难以大批量生 产。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改造数控机床,解决 折流板加工和管束组装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加快 冷却器的推广应用,是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秋旺,罗来勤,曾敏.交错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 传热与阻力性能[J].化工学报, 2005(4).
[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1999.
[3] 曹纬.国外新型换热器介绍[J].化学工程, 2000(6).
[4] 王正方,王勇,曲大伟.冷却器的研究与制造 [G].全国化工热交换器技术与设备交流会论文集. 2008.
[5] 潘振,陈宝东,商艳丽.冷却器的研究与进展 [J].节能技术, 2006(1).
[6] 邓斌,吴扬,陶文铨.冷却器壳侧流动的数字模 拟[G]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2003年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3.
[7] 王秋旺,罗来勤,曾敏.交错折流板换热器传热与阻力性能 的实验研究[G]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2003年学术会议 论文集. 2003.
[8] 王良,罗来勤,王秋旺.冷却器中阻流板对换热 及沿程压降的影响[G]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2003年学 术会议论文集. 2003.
[9] 朱冬生,蒋翔,陆应生.螺旋折流板低翅片管油换热器应用 研究[G]. 2004年全国化工石化装备国产化技术交流会论 文集. 2004.
	[10] 张少维,周荣兰,桑芝富.折流板间距对换热器性能影响的 数值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5(3). 
更多详情请咨询:http://www.jslxyy.com